行政论坛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破立并举:新时代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王春玺;俞光瑞;

    “破立并举”作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科学方法,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智慧,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践经验的凝练概括。新时代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对“破立并举”方法论的创新运用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以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破除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二是以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破除部分党组织软弱涣散、执行不力问题;三是以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破除“四唯”取人偏向和人才发展梗阻问题;四是以健全系统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等“明规则”破除“潜规则”问题;五是以形成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破除权力滥用、以权谋私问题。未来,进一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用好“破立并举”的科学方法,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坚持改革部署的系统集成,从而增强破与立的权威性、精准性、持续性和整体性,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向前进。

    2025年04期 v.32;No.190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守正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思想方法

    蔡文成;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贯穿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既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更是必须坚持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和创新是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守正,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守“思想”“方向”“道路”“制度”之“正”,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专政不动摇,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和途径——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实践创新为源泉,以制度创新为基石,以文化创新为灵魂,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与人民至上、实事求是、问题导向、胸怀天下相统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劲有力的发展动能。

    2025年04期 v.32;No.190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DeepSeek时刻”政治传播的形态塑造与动态协同治理

    张爱军;

    在新技术持续迭代更新背景下,DeepSeek的强势崛起成为政治传播的新平台,进而塑造了政治传播的新形态。DeepSeek在为政治传播构建新框架、新形式、新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为应对政治传播的新挑战,需要对DeepSeek进行改进:在宏观层面,加强DeepSeek的价值引领与法治完善;在中观层面,厘清DeepSeek赋能、赋权的限度;在微观层面,加强DeepSeek的判断力、防“幻觉”能力、去伪存真能力和监督能力,并建立相应的评估预警体系。通过宏观的价值改进、中观的应用改进和微观的实效改进,确保政治传播在稳健、有序的DeepSeek发展轨道上运行。

    2025年04期 v.32;No.190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成员类型划分及内在逻辑

    孙德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性基础。现有研究较为重视外在的政策导向与制度建设、组织驱动、商业推动作用,缺少对内在社会成员的关注,更没有考虑社会成员的类型划分以及不同类型社会成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不同影响。这就需要借助于政治社会化理论、文化认同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构建“认同+传播”的分析框架,对社会成员进行类型划分,分别考察认知行为双维嵌入型、认知单维内化型、行为单维外化型、认知行为双维脱嵌型四种类型社会成员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优势、挑战或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即在基本手段方面注重领人而非管人、在根本动力方面侧重内驱力而非外驱力、在内在理念方面强调信任和自由而非怀疑和限制。由此,不仅可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的学理深度,还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实践指引。

    2025年04期 v.32;No.190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现实指向、运行机制与优化路径

    都书廷;张敏;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与重要实践成果,既彰显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也体现了党推进自我革命进程纵深发展的制度安排,还凸显了夯实党长期执政根基的战略选择,其运行机制体现为:通过内生思想动力培育与外在人民监督压力传导形成驱动合力,依托层级权责分解与压力传导链条构建执行体系,借助于监督预防、过程发现与惩戒纠偏形成治理闭环,进而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其优化路径在于: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与跨领域协同,增强制度建构的系统性与协同性;以“关键少数”与长效机制为抓手,着力提升制度执行的精准性与持续性;以守正创新与问题导向持续拓展制度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核心支撑。

    2025年04期 v.32;No.190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逻辑理路

    王梦;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需要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具有中华文明独特风格、推动中华文明接续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丰富内涵。在理论层面,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中国化阐释、中华文化连续性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世界文明成果的互通互鉴。在实践层面,需把握“两个结合”的正确方向,充分挖掘中华文明宝贵文化资源;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持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扎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沃土,展现中华文明鲜活形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为系统阐释中华文明特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v.32;No.190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专题

  • 中国公共管理的挑战与变革方向

    包国宪;戴正;

    当今全球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全球化重构、政治极化、技术革命和治理复杂性增加等挑战对公共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全球公共管理普遍面临政府公信力下降与治理合法性危机、数字技术与算法治理挑战、公共服务获取成本与制度优化、复合危机的治理协调失效、社会公平与包容性治理缺失、政策创新与制度适应能力不足六大问题。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则集中体现为数字技术与组织结构的深度融合、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的有效性、社会保障制度转型、政策执行失真失效和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六大方面。面对时代挑战,中国公共管理变革的五个基本方向为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优质化、技术与治理深度重构、政府绩效治理推动变革整合。公共管理现代化转型需要重新审视政府存在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构建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治理模式,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4期 v.32;No.190 6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共管理研究何以积极:积极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启示

    马亮;

    公共管理学通常重视和研究政府存在的弊病与出现的问题,对政府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则往往选择性忽视。有鉴于此,积极公共管理学提出要更多关注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并在公共管理学中掀起了一场“积极转向”的范式再造运动。在批判“官僚病”“政府病”“行政之恶”的同时,公共管理学更加关注政府改革与创新带来的积极影响,并致力于建设性地解决政府面临的问题。本文回顾了积极公共管理学的核心议题与发展脉络,探讨了其对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特别是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启示,并提出了中国公共管理学积极转向的对策建议。

    2025年04期 v.32;No.190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行政改革

  • 数字化转型何以让科层制更具韧性?

    于君博;

    宣扬数字技术将从根本上重塑科层组织的结构、过程和任务的呼声潮起潮落,而行政国家和科层制“铁笼”的控制力却不减反增,现实情形同理论预期的背离激发人们重新审视科层组织在技术变革下的韧性。通过建构科层组织先生产、再交付送达公共服务时前后两个环节之间内在的价值悖论,研究指出,前者“管事”细分的专业化逻辑与后者“办事”整合的满意度逻辑在科层制纵向控制、横向协同的治理结构中持续交锋,既赋能了科层制公共服务能力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动态提升,也塑造了数字技术在不同阶段融入科层制的路径和特征。由此检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次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涨落,其实操方案并不是对科层制的颠覆,而是沿着钟摆平衡、螺旋上升的路径对科层制韧性治事能力的持续赋能。

    2025年04期 v.32;No.190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政府与公民数据合作治理的权利边界、义务履行及其法治保障

    杨嵘均;

    在大数据时代,多角度探索政府与公民的数据合作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数字中国纵深发展的应有之义。一般而言,政府享有数据持有权和数据加工处理权,总体统筹数据的治理,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数据治理体系的实践,因而政府应尽其良善管理人的主要义务,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义务告知制度,通过制度设计力图使数据合作治理整体化;公民拥有数据权、隐私权和监督权等,是数据治理的实践者和获益人,因而公民应在积极配合数据采集的同时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护个人数据安全。当前,政府大数据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面临政府部门职责定位与责任义务不够明晰、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困难、法律法规仍有留白以及公民数据主体意识不强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政府与公民需要在发挥各自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合作治理,通过建立健全数据合作治理的法治体系、构建数据合作治理的体制机制以及采取政府与公民联合监管的模式等举措,推动数据合作治理的良性发展。

    2025年04期 v.32;No.190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公共数据资源利用的政府责任与义务的法律边界

    刘丽娜;

    在数字化时代,公共数据资源利用不仅释放了其经济效用和社会价值,还提升了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公共数据法定内涵的缺乏以及公共数据公共性与私人权属之间的张力,导致公共数据资源利用的政府责任与义务的法律边界不清晰,公共数据资源利用不合规(法)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并提升政府数据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在有效监管和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政府既有责任也有义务合法获取并转化公共数据,推动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以促进公共数据资源的使用与社会治理要求相适应。为此,必须科学界定公共数据的法律内涵,合理分配数据权益,明确政府公共数据获取与转化的法律责任、数据安全监管与保障的技术责任、数据利用授权与运营的社会责任。

    2025年04期 v.32;No.190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

  • 中国环境治理中财政政策工具的选择与配置——基于1978—2023年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何文盛;申珊;

    理解中国环境治理中财政政策工具选择与配置的整体政策图景,提升财政政策工具与现实治理需求的匹配程度,有助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1978—2023年国家层面的环境治理财政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基于“环境治理阶段-财政政策工具-环境治理领域”的分析框架,揭示中国环境治理中财政政策工具的选择与配置情况,研究发现:中国环境治理中财政政策工具的选择与配置呈现差异化的阶段特征,实现了财政支持环境治理从无到有、从摸索起步到全面提升的转变,然而遵循政策环境互动调适和政策系统有效运行的逻辑主线,仍存在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失衡、功能缺失和持续发力不足的问题。对此,应以财政政策工具协同发力、精准发力和持续发力为切入点,优化环境治理中财政政策工具的选择与配置。

    2025年04期 v.32;No.190 11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叙事政策框架的理论构建、实证进展与中国情境下的研究展望

    秦川申;

    全球消费主义和市场营销的兴起催生了一批政策企业家,其频繁地借助于多元的传播媒介和形式,采取“叙事”的方式传递政策主张。这类以故事为载体的政策营销手段与传统宣传模式有所区别,其互动性和非强制性在促进政策接受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并逐渐发展为“叙事政策框架”(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NPF)。通过梳理NPF的理论构建与实证进展,研究认为,NPF在中国情境下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前瞻性议题:一是在理论解释力方面,加强NPF基于学科内外的理论整合;二是在政策叙事受众方面,拓展其类型的识别、匹配与丰富;三是在政策叙事主体方面,明确其类型的区分、比较与差异;四是在研究方法方面,关注非介入性方法的使用。

    2025年04期 v.32;No.190 13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城市治理

  • 统筹城市更新行动与社会空间效应的治理框架与未来进路

    姜玲;

    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更新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城市更新行动通过物质空间更新引发社会空间效应,社会空间效应反向塑造城市更新路径,二者超越“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的二元辩证关系,在城市更新行动进程中形成动态交互、相互嵌套的耦合关系。锚定现代化人民城市“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多维目标,统筹城市更新行动与社会空间效应,已然成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的重大命题。通过构建协同变构治理框架,从价值导向、主体协同、治理过程、制度规则维度,系统探索二者统筹发展的实践进路,旨在将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行动与社会空间效应的双向互动机制有机嵌入城市更新行动的深化路径中,为实现城市更新行动与社会空间效应高质量统筹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启示。

    2025年04期 v.32;No.190 14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发展论坛

  • 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与制度保障

    熊文钊;刘秦姚;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领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应对社会治理碎片化、城乡社会治理资源不均、“政府-市场-社会”治理结构失衡等现实挑战,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研究阐释需沿着理论、实践和制度三重逻辑展开,其概念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实践和理论的提炼,核心要素为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参与式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构成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支撑和形塑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体、过程、方式和目标四个维度的内涵。社会治理现代化经历了从“管理”迈向“治理”的实践过程,在现代化探索中衍生出各具特点的治理模式与创新经验。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逻辑,需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对社会治理的主体与形式、过程与目标进行整合,构建多要素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保障。

    2025年04期 v.32;No.190 15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3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何以有效实现?——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

    李义科;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对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具有重要意义。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两旧一村”改造案例为研究对象,聚焦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何以有效实现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是多元异质行动者为实现共同利益目标而缔结为网络联盟的动态过程,随着行动者的增加及其互动关系的深化,行动者网络经历了动态演变。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有效实现的过程中,多元行动者的利益共生需求是根本原因,民主协商平台与多元治理机制的构建是充分条件,核心行动者的转译策略是直接原因,技术赋能与情感联结是催化条件。

    2025年04期 v.32;No.190 16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8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来稿须知

    <正>《行政论坛》是由黑龙江省行政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研究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为主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理论、行政改革、行政文化、行政伦理、绩效管理、公共政策等。欢迎新老作者赐稿并敬请注意以下事项:一、文稿应有理论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篇幅一般以12,000~15,000字为宜。请将Word文本发至电子信箱(xzlt160@sina.com),无须邮寄纸质文稿。

    2025年04期 v.32;No.190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